>> 了解更多

    翱翔中华,感受地域风情,

    走遍神州,追寻华夏文明!

>> 了解更多

多彩万宁之相约山海
  
多彩万宁之美食大观
  
多彩万宁之长寿福地
  
昵称:
联系:
感谢您宝贵建议与意见!
  节目文稿
《释迦塔下的变迁》
 
 

2006718号,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电视台记者刘文泽接到台里的命令,要制作一期有关于应县城市建设的专题片。于是,他带上摄象机,走访那些分布在应县释迦塔周围的建设工地,希望从那里能找到一些有用的新闻素材。可当他来到塔前街的时候,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他的面前。

 

采访:刘文泽(山西省应县电视台记者):我在前面采一段新闻,走到身后牌楼的时候,看到都许多人围着。我过去就看怎么回事呢,过去以后,有许多人,有舀水的,有垫路的,我一看还有侯书记在那儿。

 

刘文泽所说的侯书记名叫侯新生,是古城应县的县委书记。侯书记这是在干什么呢,刘文泽感到非常得迷惑。他赶忙询问围观的群众,这才知道,就在十分钟前,侯新生路过此地,看见道路泥泞不堪,有些地方积水很深,甚至形成了小水塘。于是,他顺手拿起路边的铁锹开始铺路。而附近的居民见到此景,也纷纷拿来自家舀水用的瓢,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当中。细心的刘文泽则用手中的摄象机记录下了这一切。

 

那么,一个县委书记怎么当上了“铺路工”?这其中的原由是什么呢?

 

采访:侯新生(中共应县县委书记):那几天连续不断的阴雨连绵,因为过去的城市街道,咱也知道排水不畅,没有排水的地方,那么那几天游客又挺多的,还有一些国外的来华的一些外国旅游团,来了以后就没法走路,我正巧那几天开始部署一下旧城改造,看到那个场景,觉得就那个形象太差了。

 

应县,地处山西省北部,朔州市东端,是一座有着两前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。在这个地方,曾经走出过三位皇帝、三位皇后和五位宰相。不过,使应县闻名于世的,却是一座屹立了尽千年的木塔——释迦塔。它与法国的艾菲尔铁塔、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“世界三大奇塔”。

 

正因如此,应县成为了晋北佛教文化黄金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,每年都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游客来此观光。然而,正是这样一个城市,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。而这个缺陷深深地刺痛了当地的百姓,刺痛着应县的父母官,同时也强烈刺激着外来游客的视觉感官。那么,这个深深的痛是什么呢?

 

采访:侯新生: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讲,作为一个旅游景点,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用木结构最高大的一个木塔,应该是围绕它把周边环境治理的漂漂亮亮的。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,不是这样。

 

七十年代后,随着经济的发展,应县的城市重心逐渐向南转移。而木塔所在的旧城几乎失去了城市的功能。除了为木塔而铺设的一条水泥路外,旧城其余的街巷几十年来没有得到过整修。加上城内的排水设施极不完善,而且街比巷高,巷又比院高。因此,每逢下雨,雨水便倒灌入院,甚至入户,居民叫苦不迭。

 

旧城的房屋,百分之八十是百年以上土木结构的老房子。其中,危房达到了百分之五十,而特危房竟也占到百分之二十。除此之外,旧城巷子里的垃圾堆积如山,粪便满地,牲畜随意行走,污水横流。这样的景象让人很难把它与享誉世界的千年古塔联系在一起。因此,在应县,有了这样一个比喻,说是如果木塔是个高大的巨人,那么,塔周围的民房则是一个个衣衫褴褛的乞丐。它们严重破坏了一个旅游城市的形象,也时刻影响着老百姓的正常生活。

 

片花:应县旧城破败不堪,旧城改造势在必行。但是,这项工程该如何进行,前进的道路上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?请继续收看嘉宝利《文明中华行》《释迦塔下的变迁》。

 

公元2004年,侯新生上任应县县委书记。很快他就下定决心要拔掉那根扎在应县百姓们心中的刺儿,要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。于是,在2005年“旧城改造”工程正式启动。但是,困难又几乎同时摆在了他的面前。

 

采访:侯新生:没钱,应县是一个吃饭财政,预算我来那年就是每年是200万财政预算收入,200万个什么状况呢,就是说除了木塔门票,木塔院里那些工作人员的经费一百万,剩下一百万交到财政,一百万只能够我们简单的说公用设施的维护,根本没有能力搞建设。这么大规模的改造呢,怎么搞呢。

 

应县县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。资源贫乏,是同朔地区唯一的无煤县。地面工业又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,规模不大,且总量不足,因此税源稀少。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只有7000多万元,预算外收入仅为200万元,是山西省的财政补贴县。没钱却要干有钱才能干的事儿,应县旧城改造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。那么,改造工程能否进行,又该如何进行呢?

 

采访:侯新生:我们只好借助就是说市场化运作这一块,把开发商引进来,让他带着钱帮我们改造,改造后他把多余的房子卖了,正常的返还给拆迁户。这样他有又得了实惠吧,那么老百姓也得到实惠,旧房子换了新房子,那么政府也把整个市容市貌改变了,这是个三赢。

 

可是,拿什么吸引开发商来应县投资呢?侯新生想到了木塔。他通过网络、报纸以及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。介绍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,并围绕应县木塔和净土寺两大国保文物做文章,增强“应县木塔”在城镇区域中的放大效应。提出建设以应县木塔为标志的魅力县城。

 

由于定位符合历史文化和区域发展的特征,规划推出后,产生了巨大的磁力效应,来自浙江、江苏、太原、大同等数十家山西省内外的投资商前来竞标,钱的问题就此解决。但是,从技术层面上来讲,旧城改造最重要的一步是拆迁,同时它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步。只有顺利拆迁,改造才可能成为现实,否则一切将只是纸上谈兵。那么,怎么样才能使老百姓积极配合拆迁工作呢?

 

考虑到旧城中孤、老、病、残、穷等弱势群体相对集中。应县确定了一条让利于民的指导思想,制定出“拆一补一,以旧换新”的补偿办法。也就是说,拆老百姓一平方米的旧房,则补给他一平方米的新房,不让任何拆迁户因房屋拆迁而受到经济损失。

 

然而,面对这样的政策,持观望态度的拆迁户却不在少数,因为大多人从心里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情发生。更有甚者,有人担心会被政府占了便宜。此外,部分拆迁户因为自己的房屋较新,而补偿标准却和其他人一样,心里上难以接受。拆迁工作碰到了一定的麻烦,

 

采访:侯新生:拆的倒拆不倒,也就是说拆得了拆不了我相信,我有真情去感动拆迁户,一定能配合好,所以连续不断的、不厌其烦地深入到拆迁户家里,白天家里没人,像傍晚去他家里,挨家挨户的去做工作。

 

侯新生心里清楚,用统一的标准去补偿情况各不相同的拆迁户,难免会有人产生情绪。但同时,他心里更加明白,县里制定出的补偿办法拆迁户是获利的,只是有人获利的多,有人获利的少些。因此,“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”就成为了他们作群众工作的首选办法。

 

为此,县里四套领导班子齐上阵,将拆迁户通过区域进行划分,班子成员再细分成若干组分别到户,不厌其烦、不分昼夜的去作工作,以打消老百姓的顾虑。由此,拆迁工作开始顺利地进行。然而,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,个别居民反对拆迁,并且态度非常强硬,鲍寿山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
 

鲍寿山(应县旧城拆迁户):我们不高兴,也说不到一块去。一说话就有火,带气儿。说不到一块去了,说几句话就走了。再去又是那,这个我就是不拆,我不能拆。

 

工作组在鲍寿山那里吃了闭门羹,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拆迁的进度。而政府在拆迁之初又明确提出“以人为本、和谐拆迁”的理念,决不允许有任何暴力拆迁的情况发生,那么,面对鲍寿山的强硬态度,拆迁工作该如何进行下去呢?

 

片花:旧城改造在拆迁过程中遇到了麻烦,工作组该如何应对?侯新生改善应县市民生活环境的愿望最终能否实现?请继续收看嘉宝利《文明中华行》《释迦塔下的变迁》。

 

时间一天天的过去,可针对鲍寿山的工作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。工作组一次又一次的往鲍寿山家跑,可鲍寿山却始终不肯露面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?鲍寿山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呢?

 

经过多方打听,工作组了解到,鲍寿山经营了一家小旅馆。因为为人热情,忠厚老实,他的旅馆生意做得很红火。而这次县里的旧城改造,他家的旅馆正好在改造范围之内。

 

采访:鲍寿山:我不同意。因为啥,我们全家人就以那个(旅馆收入)为生,你拆了我们就没有生活出路了,我是抱着那个思想。

 

采访:尹志如(鲍寿山妻子):不愿意,可麻烦了。就是不同意,开始一拆这个房子,就没有办法,当时就没有工作,两个人都没有工作,都在家里,饭也不想吃,我当时挺伤心的。

 

鲍寿山的妻子尹志如是位家庭妇女,没有工作,他们最小的儿子还在上初中,没有了旅馆就等于没有了生计。眼看着邻居们该签协议的签协议,该搬家的搬家,自己家又该怎么办呢?夫妻俩陷入了深深的困惑,尹志如甚至掉下了眼泪。他们始终下不了决心,这拆迁协议到底是签还是不签?直到不久后的一天,侯新生召开了一次大会,情况才有了变化。

 

采访:鲍寿山:最后开了一次大会,他(侯新生)在那个台上讲了一上午的话,我听了以后非常,内心里也是相信,也能听进去。我开会的时候去的那会儿我还带着气呢。我就不高兴。结果去了一听他,一步一步怎么搞应县,怎么样发展应县,一听说得你心服口服。我长这么大,没接触过什么当官的。

 

采访:鲍妻:后来也是他回来说侯书记给开完会,讲完话,就好像感动了。一个书记到这儿来也不容易,再一个说咱们不能影响大局,咱们一家子商量最后拆就拆吧。就有长远的打算。

 

说是大会,其实是谈心,侯新生用老百姓能够接受,也容易接受的方式与他们交谈,使他们一步步意识到旧城改造对于应县将来的发展非常必要。而应县得到发展,最终受益的,还是老百姓。

 

采访:鲍寿山:政府下面区委,各方面都把这个事情办圆满,办好就行。你说候书记也是外地人,他也不是我们县的,他一个外地人来我们县工作,费着那么大的精力,那可很辛苦了他,白天黑夜,有时候一黑夜也不睡觉。

 

这次会后,鲍寿山夫妇主动找到工作组签了协议,为了大局,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眼前的利益。同时,还主动帮着去说服其他被拆迁户,又将自己家的房腾出,作为工作组的办公室和食堂,为工作人员烧水做饭。

 

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,旧城拆迁顺利完成,新城建设也正式开始了。

 

侯新生:拆完以后吧,把旧房子建筑垃圾运出去,看到旧城那一片空地上,原来的房屋都不在了,自己的确也觉得是有点后怕,有这么一种感觉,就是说万一盖不起来了,万一五千五百九十人回迁不了,按期回迁不了你怎么办,你不当(书记)倒是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家没去处。所以压力很大。

 

正是出于这样的压力,侯新生索性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工地。他要随时掌握工程进度,了解工程质量。也正因为侯新生天天跑工地,才有了本片开头他充当铺路工的事情。经过所有人尽十三个月的艰苦奋战,一撞撞崭新的楼房在木塔脚下拔地而起,拆迁户们仅仅等了十个月就搬进了新居。在这个时候,侯新生一悬就是十三个月的心终于放了下来。

 

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应县时,对应县的旧城改造给予了高度评价。山西省更是考虑将应县的旧城改造经验向全国推广。应县的成功,不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的生动展示吗!

  旅游卫视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文明中华行节目组 京ICP备09106019号-2